当僧人带着译经从西域一步一步走向东方时,起源我国西南一带的茶叶,也随着人们生活的足迹在神州大地上蔓延。
历经数百上千年,茶与禅终于在盛世交相辉映,禅意融入茶汤中,茶汤传递禅意,终成茶禅一味。
蒙顶山 佛心灵茗
在丝绸之路日渐繁荣后,佛法如同一道金光,随着僧人从西域传向东土。从佛法扎根的汉代,到寺院林立的魏晋南北朝,佛教得到广泛的传播。
发源西南一带的茶树,虽然有很悠久的民间药用、食用基础,却直到与佛教传入我国同时期,茶才慢慢发展为饮用。
图片
西汉时,甘露大师吴理真,将茶植于蒙顶山上,佛心灵茗,一碗茶汤从此不寻常。
寺院里 禅与茶
唐代,佛教在我国发展成熟。守成时期的佛教,宗派林。禅宗经过菩提达摩、二祖慧可、三祖僧璨、四祖道信、五祖弘忍和六祖慧能的传承与发展,禅宗的思想开始在文化与生活中渗透。
茶因有益思少睡的功效,在寺院中备受喜欢。
“开元中,大兴禅教。学禅务于不寐,又不夕食,皆许饮茶。人自怀挟,到处煮饮,从此转相效仿,遂成风俗。”——《封氏见闻记》。
图片
寺院烹茶、饮茶和禅坐一样成为日常。六祖慧能之后不仅禅宗兴盛,饮茶的风气也由寺院传到宫廷、文人士大夫。
茶道鼻祖皎然,是杼山妙喜寺的住持。茶圣陆羽,由智积禅师在寺院中养大。
陆羽从小在寺院梵音钟声里,学会了煮水、烹茶。后来走访各地学茶,在与高僧皎然的交往中,进一步发展了茶学思想,写下世界上第一本关于茶的著作《茶经》。
善制茶、烹茶的僧人
寺院的僧人往往在周边种植茶叶,自己采摘、制作茶叶。因此,许多僧人是制茶和烹茶的好手。
“文了,吴僧也,雅善烹茗,擅绝一时。”寺院的僧人多品茶高手,还会用清茶来供佛。
诗人刘禹锡在《西山兰若试茶歌》写到“欲知花乳清泠味,须是眠云跂石人”,详细、生动地写下在寺院里饮茶的过程和感受。
《黔南行记》中作者在湖北宜昌一带,因找不到好茶。别人告诉他“惟僧茶善味”。于是到寺院里买到茶。烹饮后,发现“不减江南茶味也”,比周围山里粗涩的茶好很多。由此可见,僧人善制茶。
“僧祖瑛献土产茶,味可敌北苑”,僧人做的茶甚至不亚于贡茶。
图片
僧人会在寺院举行茶会,邀请一些文人、道友一起品茗、坐禅。《颜真卿的茶会请帖,邀的是谁?》从中能感受到茶会的禅意。
唐代日本僧人最澄、空海、荣西禅师从中国带回茶种、茶叶以及烹饮的技法,后来逐渐发展成日本茶道。
吃茶去
禅师六祖慧能后的第四代传人——赵州从谂禅师,有个著名的公案“吃茶去”。将禅意融入生活中,体现“平常心是道”。
吃茶是生活中的一部分,启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关照自己的心境,通过生活去感悟禅的思想。
正如,僧问如宝禅师:“如何是和尚家风?”,禅师回答道:“饭后三碗茶。”——《五灯会元》
茶禅一味
宋代圆悟克勤禅师,在品茶时感悟到茶中有禅,禅中有茶,挥毫写下“茶禅一味”。“茶禅一味”的字迹被弟子带回日本。日本早期的茶人一般都会有寺院禅修的经历,禅宗是其茶道思想的核心。
生活中的 茶与禅
唐宋以后,饮茶文化普及,由原来的“富贵事”,逐渐融入百姓生活中,可俗可雅。禅修也不再仅限于寺院。禅的思想在人们的行、走、坐、卧中,在生活每一刹那的当下。
茶与禅,都无需过多的言语来表达。品茶无声,禅修无言。禅是茶味的一部分,茶助力禅的体悟。
图片
茶近乎禅。一杯茶的滋味、香气、色泽和入口的温度,都只存在当下这一刻。去年与今岁的茶,今日与昨天的茶是不同的。唯有专注当下,才会真实地接近它。
专注一碗茶汤,专注当下一刹那的真实,如其所如。了解一切和合事物无常,无执无分别心,方能明心见性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的最新资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