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过仗的人,或者说,在社会上滚过几圈的人,都懂一个道理:怎么开始,远没有怎么收尾来得重要。
开一个项目,你可以画饼,可以吹牛,可以拉一堆PPT战神通宵达旦,搞得热火朝天。
但项目要黄了,或者要撤了,那才是真正考验一个团队成色的时候。
说白了,就是怎么体面地、安全地“跑路”。
跑路,是一门艺术。跑得好,你保留了核心团队,卷走了关键资料,甚至还能给对手埋个雷,这叫战略转进。跑得不好,那就是兵败如山倒,被人按在地上摩擦,连裤衩都给你扒了,最后还要在小本本上记一笔“重大失败案例”。
1979年3月,我们在越南北部,就上演了一出教科书级别的“跑路艺术展”,只不过,一边是大师级的行为艺术,另一边是堪比灾难片的史诗级拉胯。
这事儿,得从一个叫王汉章的老班长说起。
他是43军127师的,这个师,是老牌劲旅,骨子里就流淌着一种叫“稳”的东西。稳,不是怂,是心里有数,是把所有最坏的情况都算计到了,是那种“我可以不用,但我不能没有”的极致偏执。
3月10号晚上,撤退的命令下来了。换成二愣子公司,可能就是老板一声吼:“兄弟们,收工回家!”然后大家稀里哗啦卷铺盖就走。
127师不是。
他们的撤退计划,不是一张A4纸,而是一份精确到分钟和火力点的SOP(标准作业程序)。
魔鬼全在细节里。
晚上9点到11点,379团先走。11点到凌晨1点,381团跟上。王汉章他们连,跟着381团的后卫连行动。
这叫什么?这叫分批次、有节奏、不拥堵。就像高峰期地铁站的限流,看着慢,其实效率最高,也最安全。
更骚的操作在后面。
王汉章他们班和重机枪班,没有跟着大部队一起走。他们的任务,是“殿后”,或者说,是当那个趴在门口,手里拎着板砖,看着所有人安全离开后,最后一个锁门的人。
他们被派到公路两侧的高地上,架好重机槍,黑洞洞的枪口对着前方,像两只睁着眼的夜猫子,盯着所有可能的威胁。友军的队列,就从他们眼皮子底下,从他们的火力保护圈里,快速通过。
一个团,一个团,一个营,一个营。井然有序,脚步匆忙但没有一丝慌乱。
为什么不慌?
因为所有人都知道,身后有自己人盯着。这种安全感,比任何动员口号都管用。这就像你在一个漆黑的巷子里走,心里发毛,但你知道,巷子口有俩壮汉兄弟给你把风,你走路的姿势都能硬气几分。
果然,意外来了。
到了凌晨两点多,381团还有个连队没跟上来。原因是啥?在前沿阵地,路远,还TM走错了一段。
战场上,迷路是家常便饭,尤其是在地形复杂的异国他乡。但对于127师这种老油条团队来说,这都在预案里。
掩护部队,也就是王汉章他们,一动不动,继续盯着。直到那个掉队的连队骂骂咧咧地赶上来,看到公路两边自己人的黑影,那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。
这就是体系的力量。它允许个体犯错,但体系的冗余和备份,能把这个错误给兜住。
整个127师的撤退,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,每一个齿轮都知道自己该干嘛,什么时候转,什么时候停。谁掩护谁,谁先走谁后走,重机枪架在哪个土包上,都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结果就是,全须全尾,一个不少,安全到家。
现在,我们把镜头切换到另一场直播。
主角,50军150师448团。
同样是撤退,448团接到的剧本,就突出一个“魔幻现实主义”。
大部队都在主干道上,沿着来时的路有序回撤。这时候,448团突然接到一个临时任务:脱离大部队,别走大路了,给老子钻山沟,搞个穿插,秀一波肌肉!
这命令,听着就让人血压飙升。
这是什么行为?
这就是你们公司年会结束,大家都在打车回家,井然有序。老板突然拉住你们部门,说:“我们不坐车,我们翻过后山,抄近路,给其他部门看看我们的狼性!”
然后,老板自己坐着专车走了。
留下你们在漆黑的山里,手机没信号,分不清东南西北,还可能被守山的大爷当贼给打了。
448团当时面临的情况,比这凶险一万倍。
第一,脱离主路,意味着脱离了己方的炮火支援范围。你成了孤军,一个没人疼没人爱的野孩子。
第二,钻山沟,通信立刻就不稳定了。在70年代的技术条件下,电台一断,你就成了瞎子和聋子。
第三,也是最要命的,你对那破山沟一无所知,但你的对手,越南人,那可是他们家的后花园。哪里有坑,哪里能藏人,哪里适合打冷枪,他们闭着眼睛都比你清楚。
地缘,就是战场上最流氓的物理规则。
结果没有任何悬念。
一支孤军,在黑夜里,一头扎进了越南人精心布置的口袋阵。伏击战瞬间打响,448团被拦腰截断,打得七零八落。大量的战士,不是战死,而是在混乱中失散,最终被俘或者失踪。
一场本该是凯旋的回家之路,硬生生被一个“骚操作”搞成了一场悲剧。
事后复盘,很多人说448团运气不好。
放屁!!
这根本不是运气问题,这是认知问题,是组织问题,是对战争的基本规律缺乏敬畏。
127师的成功,不是因为他们枪比448团的好,人比448团的猛。而是因为他们的指挥官,骨子里就刻着四个字:“稳字当头”。他们把撤退当成一次比进攻更危险的军事行动来规划,把所有可能出现的“意外”都变成了“预案”。
而给448团下命令的那位,脑子里想的可能是“锦上添花”,是“打出威风”,是在最后时刻再捞一把战功。
他忘了,收尾阶段的核心任务只有一个:活着回家。
任何偏离这个核心任务的临时加戏,都是对士兵生命的不负责任。
这个道理,放在今天任何一个领域,都依然是真理。
一个公司要收缩业务,关闭一个亏损的分部。最见功力的,不是之前怎么吹嘘这个分部的蓝图,而是最后怎么安抚员工,怎么处理资产,怎么和供应商结清账款,怎么把对品牌的伤害降到最低。
一个渣男要分手,最高端的手段,也是让你觉得是自己不够好,是他配不上你,是和平分手,甚至还能做朋友。最低级的,就是人间蒸发,或者把锅全甩你身上,最后闹得满城风雨,大家一起社会性死亡。
说白了,任何事情的终局,考验的都不是你的爆发力,而是你的控制力。
在压力和混乱面前,是保持理性和章法,像127师一样,用规则和体系去对抗不确定性;还是头脑一热,凭着血勇和幻想去赌一个不切实际的“奇迹”,像448团那样,最终被现实的引力狠狠地砸在地上。
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,赌徒,最终都会输给精算师。
因为战场和生活一样,归根结底,是个概率游戏。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纪律、预案和“胆小”的谨慎,恰恰是你能赢下这场游戏的唯一砝码。
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,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,请提供相关证明,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。
股票配资的最新资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